關于開展電子工程學院“德顯”科創實訓計劃報名工作的通知
各位同學:
為強化學院對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著力提升學生工程實踐和科研創新能力,電子工程學院“德顯”科創實訓計劃以學院優秀師資和科研平臺為依托,以學院科協為橋梁,以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課題的形式,為學院大一至大三本科生及電子信息大類大一本科生提供科研實踐機會,讓學生提前接觸科研,鍛煉自身專業素養和能力。現開展“德顯”科創實訓計劃學生報名工作,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報名流程
1.掃描下方報名二維碼,填寫申報表;
2.加入QQ群,接收后續通知。
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報名,每人最多可報三個課題,經指導教師選拔后確認課題成員。課題清單見下表,課題具體信息見附件。
序號 |
教師姓名 |
課題名稱 |
1 |
董剛剛 |
基于樹霉派聯邦學習的數據隱私保護研究 |
2 |
馮強 |
基于Matlab的天線陣列近場與遠場計算功能模塊設計 |
3 |
馮偉 |
基于多源遙感技術的農作物產量預測 |
4 |
郭開泰 |
微型無門化平板型離子遷移譜儀的研發 |
5 |
郭開泰 |
液體樣品非接觸的自動化轉運裝置(聲鑷) |
6 |
韓家奇 |
數字超表面電磁波異常偏折關鍵技術研究 |
7 |
蔣祥明 |
基于解混的高光譜圖像變化檢測方法研究 |
8 |
蘭嵐 |
復雜電磁環境干擾智能化對抗平臺 |
9 |
連人尊 |
本征模分析與特征模分析的區別與聯系探究 |
10 |
連人尊 |
天線品質因數的有效計算方法探究 |
11 |
劉公緒 |
泛在電磁地圖重構技術研究 |
12 |
劉公緒 |
異質圖像匹配定位研究 |
13 |
劉潔怡 |
面向多模態復雜行為的識別方法研究 |
14 |
劉潔怡 |
面向多站雷達系統的智能化信息處理方法研究 |
15 |
劉潔怡 |
面向數據聯合處理的多模態智能評價方法研究 |
16 |
劉能武 |
面向 MIMO 天線的新型去耦關鍵技術研究 |
17 |
全利安 |
調頻無線發射接收系統研究設計實訓 |
18 |
全英匯 |
多源遙感圖像融合技術研究 |
19 |
任愛鋒 |
基于77G傳感器的呼吸心跳檢測系統設計 |
20 |
邵帥 |
知識與數據聯合驅動的艦船目標最優成像時間段選擇方法 |
21 |
王迪 |
西電實景三維校園構建及校園光照分布分析 |
22 |
徐樂 |
測算結合的加改裝設備電磁兼容性評估技術 |
23 |
徐樂 |
已知電磁環境中的目標感知技術 |
24 |
嚴俊坤 |
面向火力規劃的多無人機協同航跡優化 |
25 |
嚴俊坤 |
面向突防任務的多無人機協同航跡優化 |
26 |
嚴俊坤 |
面向偵察任務的多無人機協同航跡優化 |
27 |
楊剛 |
基于FPGA的老人摔倒檢測系統 |
28 |
楊剛 |
智能導盲車 |
29 |
楊明磊 |
毫米波生命體征監測儀設計與開發 |
30 |
楊明磊 |
基于毫米波雷達的人體軌跡及行為姿態監測識別系統設計 |
31 |
楊熙 |
第三代智能RFID系統目標行為感知技術研究 |
32 |
楊熙 |
基于機器視覺的微表情AI讀心術研究和應用 |
33 |
楊旭 |
基于腦電信號的智能控制系統 |
34 |
尹應增 |
應用于2.7-3.7GHz的射頻功率放大器 |
35 |
于丁 |
基于柱面掃描的近場天線測量方法研究 |
36 |
于丁 |
基于柱面掃描的雙站近場散射測量方法研究 |
37 |
于丁 |
無相位平面近場天線測量方法研究 |
38 |
袁冰 |
高壓低功耗DC-DC變換器芯片電路設計 |
39 |
袁冰 |
快速響應DC-DC變換器芯片電路設計 |
40 |
張偉濤 |
基于KR子空間的互質陣列寬帶聲源DOA估計 |
41 |
趙楠 |
“透視眼”心率感測 |
42 |
趙楠 |
聽“聲”辨人-行為感測 |
43 |
趙楠 |
指紋識別的新思路 |
44 |
趙宇 |
大規模周期陣列結構的電磁仿真快速算法研究 |
45 |
鄭洋 |
現實世界環境下兒童行為任務中的眼動數據匹配及事件標注 |
46 |
曾操 |
新型磁浮液位計設計與開發 |
47 |
初秀琴 |
高速鏈路抖動機理分析 |
二、進度安排
5月17日-5月22日為報名時間;
5月23日-5月29日確定成員、課題立項。(相關課題教師以答辯等形式自行選拔成員,具體安排后續在QQ群進行通知);
5月30日-次年4月下旬進行課題實施,次年4月下旬結題答辯。
三、注意事項
1.學生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應尊重指導教師安排,遇到問題主動溝通,課題研究過程中應做到盡職盡責,協調好學業與課題研究之間的關系,完成指導教師安排的工作,在研究過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加深對專業課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2.課題進行時間跨度大,中間涉及期末考試、軍訓、雙創周和暑期實踐等活動,課題實施周期大概在一年左右,希望大家合理安排課題時間。
3.課題完成后,學院鼓勵學生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并優先推薦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互聯網+”大賽、挑戰杯等比賽,促進課題成果轉化。
電子工程學院
2022年5月17日